读《艺术中的精神 On the Spiritual in Art 》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在看《流浪的花朵》时,文中有提到奥姬芙受到康定斯基对绘画与音乐类比的影响,逐渐在自己的绘画过程中应用,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色彩和构图形式。
很巧合的是,在图书馆找傅雷经典译丛时,看到康定斯基的《艺术中的精神》;如此奇妙的缘分,必须拜读。

文中最后一节《艺术与艺术家》有很多到指引艺术家的精髓观点:

1)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拥有无限自由进行表达。艺术创作的需要赋予他通往无限自由的权利。一旦创作失去自由,画面就会变得毫无生气。在艺术的世界里,合理运用这种自由,乃是自由的内在道德。这不仅是艺术的目的,也是艺术的生命。
2)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是将物象微弱地投射在画布上,而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旨在净化灵魂,推动精神三角形的运动。绘画,是通过形式语言与灵魂进行对话。
3)随着人类精神力量不断增长,艺术的生命力也会越来越强,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然而,艺术创作总会迎来周期性的危机。当物质主义扼制了我们的精神,信念也如无源之水时,艺术谬论就必然甚嚣尘上,艺术家会因此丧失一切的创作目的,只能陷于“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之中。……艺术家和他们的受众无法在精神层面上进行任何的沟通,自然再也无法相互理解,最终,观者将对艺术家及其作品一脸茫然,只能疲乏地称颂他们的技巧和创意。
4)比之常人,艺术家肩负着三重责任
4.1) 他必须兑现上天赋予的天赋;
4.2) 他的行为、想法和情感,不比任何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任何一个凡人坏,而他必须用自己的本真来构建精神气象;
4.3) 他的行为、想法和情感,都是艺术的素材,将继续滋润精神气象。

从康定斯基对艺术与艺术家的理解来看,这些物象和人物都是神圣的,灵魂闪光,是美的!
这本书中最精髓的一个观点,是在《结论》章节中康定斯基将绘画与音乐进行类比, 通过类比从绘画构成的形式方面,将绘画分为两类:
1)简单构成,类比为旋律式构成,是一种明确而简单的形式
2)复杂构成,类比为交响式构成,形式多样,但能明确从属于一个主要形式;这种主要形式不一定是从外表上的把握,但在内在基础上被赋予了强烈的吸引力。而依据灵感来源,可将交响式构成分成三类:
2.1)对“外在自然”的直接印象化,并且以一种纯粹的美术形式来展现的作品,称之为印象派
2.2)源自直觉,多是对内在事物的自发表达,或是对“内在本质”的印象化表现,称之为即兴画
2.3)伴随着缓慢的内心情感酝酿,经受过严苛检验,生于直觉又有后续发展的,称之为构成画。在这种作品中,理性、自觉、目的性和对应的法则都起了巨大作用,但它不应被视为某种单纯的计算,因为情感才是具有最终决定性的因素。

在康定斯基对绘画理论的理解过程中,他会不停地进行绘画实验,谓之“艺术家中的科学家”;图1的几幅作品是康定斯基以圆形元素创作的画面,用他的问题来感受他是如何为追求更深入的和谐而不停演变构成形态:

人像对于构图来说是绝对必需的吗?
是否可以被其他有机形式代替,但仍能保持整体和谐的构图?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物质对象对于抽象概念的表达不仅无益,实际上还是有害的。
按逻辑来说,与物象无关的声音会干扰并弱化抽象形式的音色;我们必须通过对比或类比的方式,找到其他与画作的抽象本质想符的物象,或者应该保持纯抽象形态。

音乐与绘画间有相似之处,都同样是对自然表象的唯美呈现,也有明显的差异:
音乐是有时间维度,并且音乐没有空间的限制,也没有物象的拘束,每一首曲子即便流露的情感都是忧郁也能演绎千万个故事。
绘画通过二维平面已经限定了空间,除了创作过程的时间流淌,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现实形态基本固定;但另一个方面,绘画的有限性能让观者看到全貌、把握全景。
正如书中所说:

尽管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有着明晰的界限,但其最深处的核心都是一样的,它们表层之下的内在精神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但每种艺术形式又都有他者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因此,不同的艺术形式最终在求同存异中走向了融合。

文章中《画论》一章着重介绍色彩、形式之间和谐创作的理论方法,十分有趣。
先抛出作者的高阶论点:色彩和谐的关键在于引发人类灵魂中对应的颤动,是能激起某种内心情感。
1)色彩,首先是一种纯粹的感官享受。艳丽的色彩能让人眼前一亮,冷淡的色调会让人激冷清凉。
2)观察不同的颜色能带来不同的情绪起伏。

奥姬芙在康定斯基的理论影响下,将色彩与情感融合进行创作:红色的美人蕉能让人心绪澎湃,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花香(图2-1);青绿色的背景让人有惆怅之意(图2-2),像是露珠在青草上哭泣;那蓝绿背景下的美人蕉呢?是什么情绪?(图2-3)

欣赏艺术品,究竟是在欣赏什么呢?
康定斯基讲解了他对艺术的内在必然性的理解,他剥离出三个要素:个性、风格和普世性;这三个要素也同样能回答欣赏的方向:
1)个性: 每个有艺术性的作品中都必然蕴含艺术家自己的个性。
2)风格: 当艺术家作为时代之子,他的创作必然是有时代的印记,是嵌入了社会、人文,甚至民族的风貌;这里的风格不是指绘画创作手法或者技巧的风格,而是内容的风格。用康定斯基的阐述:风格即其所属时代气息与民族风貌的总和,只要该民族还存在,这种风格就不会消灭。
3)普世性: 这个元素相当于要先理解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的背景或用意,是为了愉悦自己,还是为了赠送友人,抑或是为了宣传某种观念。当一个作品出现在展览中,不可避免的,它用色彩或者画面或者雕塑样貌等艺术言语向观者传达信息。那些艺术中纯粹面永恒的元素,贯穿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时代,也存在于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中。这是艺术的本质,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这三个元素往往有点相互制约:越是当代的作品,就越容易表现出个性和风格,也越容易动人心弦;而普世性的作品或者普遍性越强的作品,个性和风格往往无法突显,更无法标新立异,难以让当代人产生强烈共鸣。
比如,长城,在刚刚修建完成的年代,它是实用性地存在,是为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艺术共鸣性基本为零;而跨越千年的当今,长城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龙脊。


这本小书来来回回翻阅,收获很多。先写这些,对于色彩理论比较深入的分析,留作下次专门欣赏康定斯基作品时再续写!
520,浪漫的日子!浪漫是彼此间的浪漫!如果时间可以丈量距离,我们不远,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