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右黄州寒食帖二首
其一
自我来黄州 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兩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 泥汙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 夜来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病起頭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 雨勢来不已
小屋如渔船 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 破竈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 但見烏銜帋
君門深九重 墳墓在万里
也擬哭塗窮 死灰吹不起
穿越千年的文字,仍透过文字诉说“人间苍凉,但仍饱含力量地生活”,书法的艺术没有画面,却往往更具穿透力。萦绕着苏轼的诗词,一千位读者能编导出一千卷东坡生活。
誉为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更为难得的是,能同时领略苏轼“石压蛤蟆”与黄庭坚“树梢挂蛇”的书法艺术!
在帖中,黄庭坚做题跋: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
猶恐太白有未到䖏
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
试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見此書
應笑我扵無佛䖏
稱尊也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比苏轼小九岁,两人自熙宁五年(1072年)开始书信往来,成为“笔友”。当时苏轼已文名满天下,山谷28岁,他寄《古风二首》表达对苏轼文才的倾慕。苏轼也极欣赏这位晚辈朋友,称其“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
不止黄庭坚,苏轼对后辈的提拔极为用心,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有“苏门六君子”,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廌。张耒有诗称述他们的风姿,相信绝无虚言:
长公(轼)波涛万顷陂,少公(辙)巉秀千寻麓,黄郞(山谷)萧萧日下鹤,陈子(师道)峭峭霜中竹,秦(观)文倩丽舒桃李,晁(补之)论峥嵘走珠玉。
苏轼的人格近乎完美,聪敏多才自不必多言,最为之倾心的,是他即使身陷政治泥潭,仍能静心安坐其中,抚摸身旁的一朵花,同树上的一只鸟唱和,用手心温暖冰凉如水的月光。